天然 美玉 文化
石晶缘珠宝翡翠批发
当前位置: 翡翠 > 认识珠宝 >

理解我国汉代玉器的精髓

时间:2021-07 编辑:石晶缘点击:


中国人自古对情有独钟,赋之深厚,使之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这种极端的爱情结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在研究中国古的过程中,给我印象 深的是战国和汉代的器。如果说史前器在治工艺上还显粗糙,纹饰造型较为抽象神秘;商周器多显小巧而程式化,大件器型不多的话,那么战国器随着铁质铊具代替青铜铊具,治工具逐渐改进,器制作开始走向变革,造型、纹饰渐为丰富、活泼,直至汉代可以说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器艺术的一个高峰。


两汉器的艺术风格是多方面的。其造型、纹饰风格中 重要的特点是大气磅礴、灵动飞扬。出现了许多以往难得一见的较大型器,并广泛见诸于陈设、日常、装饰,甚至丧葬用中。如陕西咸阳茂陵出土的四灵兽面纹铺首,长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达10.6公斤,比之先秦器更显大气、宏伟。



汉代不少器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平衡,如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出廓乳钉纹璧,粗看似左右对称,细审则出廓之龙纹和螭龙纹均不相同,各自伸张有度,扭曲有势。不仅赋予器造型极强的灵动感,而且决无失衡之态。


南越王墓出土的经典之作——镂雕龙凤璧,龙矫健威武,凤灵巧婀娜,站在蛟龙伸出的前肢上,回首与之相对,游龙戏凤,含情脉脉。可以说汉中许多作品线条极富力度和动感,尤其是各种龙纹、风纹,螭纹的雕刻,其张力实足的肌肉轮廓,“s”形优美的体型,艺术性足以让后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S”形曲线,虽源于先秦,但在两汉器造型及纹饰中大量出现,不仅龙纹、螭纹、凤纹以此造型,在器物的许多附饰中也多有体现。这种大量出现的S形图案,可能对后来易学太极图中阴阳鱼线条的出现有一定影响。


太极图出现的时代,学界有多种看法,基本认为是道教以后的产物,可能出现于宋。但是太极S运动结构的存在应该早于太极图的存在,《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篹疏》,十三经清人注疏,卷八,系辞上第八,1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太极有阴阳、天地、男女、刚柔等多种寓意,大千世界变化均可用太极解释,S形运动可能不仅和《周易》所述的两仪有一定关系,更可能是早于《易经》出现的阴阳思想的直接产物。本人在对器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一种s形龙凤佩大量出现于战国、西汉时期,且常常为龙首凤尾。龙凤合体扭曲为s形,更像一阴一阳的代表,凤为阴,龙为阳。阴阳观念成为后来易学的主要观念,故可能器造型中“S”形龙凤佩对后世太极图的出现有一定影响。


两汉陈设、装饰用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大多质优良,咸阳渭陵长寿宫遗址出土的辟邪还用和田白籽料雕琢而成,质温润细腻。此时,和田成为器加工材料的主角,并成为以后两千多年来器制作的主要材质。


汉代器的丰富多彩,造型的大气磅礴,纹饰的灵动飞舞,首先得益于治工具的进一步改良。在战国治技术的基础上,铁质工具的使用更为成熟,得心应手,工匠们熟练运用高浮雕、浅浮雕、多重镂雕、圆雕、线刻、掏膛、活环、镶嵌等各种技法,可以说极尽雕饰之能事,创造了大批精美的器,尽显奢华。安徽巢湖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的朱雀踏虎衔环卮 具代表,在圆筒,深腹的卮身外,高浮雕、镂雕一朱雀踏虎衔活环,朱雀头伸出卮口沿,口衔绞丝活环,两羽翼向后舒卷,爪踏一虎。虎身姿矫健,张口怒吼,绞丝尾向上翻卷。另侧环耳上附饰一挺胸昂首的熊。两侧还高浮雕变形羽翅纹。卮身满饰勾连谷纹与连绵舒展的卷云纹。整体设计巧妙新颖,纹饰繁缛,集掏膛、活环、浮雕、圆雕、镂雕、阴刻等各种工艺于一身,体现了汉代雕的 局水平。



另外,两汉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思想环境宽松。黄老无为、儒家贵、道家神仙长生观念、辟邪厌胜以及东汉弥漫的谶纬、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对器艺术的创作均有影响,但难得的是对器的创新并不多加限制,工匠琢时较少受到形式、纹饰的束缚,充分发挥着想象力和创造力。故而汉代出现了大批经典之作,在纹饰和造型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关键词:理解,我国,汉代,玉器,的,精髓,中国人,自古,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