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 美玉 文化
石晶缘珠宝翡翠批发
当前位置: 翡翠 > 认识珠宝 >

龙形玉器的渊源

时间:2021-07 编辑:石晶缘点击: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前身是一条从新疆向东西方运送和田的“石之路”。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商周时期,也就是丝绸之路开通1000多年前,新疆和田就通过石之路送往中原地区,成为王公贵族的宝物。从西周起,王室、贵族祭祀、朝觐和起居都要用,并有繁褥的规定,成为礼制的重要象征。徐州博物馆的馆标――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龙形佩,就是这样一件文物珍品。

  龙长17.5厘米,宽10.2厘米,厚0.6厘米,比一个巴掌略大,以和田白雕琢而成,质温润,又有玻璃般的光泽,由于在陵墓中埋藏2000多年,龙身局部有沁斑。龙造型威猛刚劲,身体卷曲呈S形,张须露齿,双目圆睁,鬣毛向两边卷曲,前肢曲折,爪趾锐利,龙尾上卷并平削,通体饰蝌蚪状的涡纹。工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的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用于佩戴时穿系丝线,表明这是一件佩饰。

  在中国器史上,战国至西汉是一个工艺高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以及铁器和砣机的使用带来了琢工艺革命,使器一改几千年来的古朴,而变得精雕细琢,对此,有专家归纳出“五字诀”:利,边缘直切下去,锋利得可以割破手;亮,抛光后器光洁明亮;凶,动物形象凶猛;细,花纹扭曲宛转,比发丝还细密,被称为“游丝毛雕”;空,大量使用透雕镂空,更显灵动。S形龙就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不过基本是横S形,竖S形只见于西汉早期的王侯墓中,徐州狮子山的这件竖S形龙,如此精美又如此巨大,在国内堪称首屈一指。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造就了强健、尚武、进取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了器的审美取向,这件出土于汉早期楚王墓的龙就有明显的战国遗风――到了汉中期,皇权强化加之四海升平,器风格变得温顺柔和――可以说,这件龙是中国器史上威猛时代的绝唱。

  尽管在古代即被盗过,狮子山楚王陵仍出土了2000余件各类文物,其中,器是 大亮点,有金镂衣、镶木漆棺、璧、戈、璜、觽、卮、枕等200余件(组),品种之丰富、质之优良、工艺之精湛,在全国考古发现中无出其右。
这么多价值连城的美,盗墓贼为何弃之不取?原来,在汉代礼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人不可佩戴使用,盗墓贼拿走器不仅无法销赃,而且容易暴露自己的罪行,因此只取可以镕铸的金银器。

  在中国,器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审美范畴。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器被认为可以沟通天地、神灵和祖先,人们用 虔诚的心态和原始的工具,耗费大量时间制作器。到了夏商周,原来的部落首领变成了统治国家的王,社会制度和个人生活都被纳入严密规范的礼仪制度中,器也从神变成了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仅祭祀时就有“六器”之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么做有其时代背景。当王国聚合了越来越多的族群甚至原来的敌人时,如何保证文化的认同和王权的尊严就成了首要问题,被认为吸收天地灵气的器成了礼法制度的载体。春秋时期,孔子儒家赋予君子的美德:器温润而散发出光泽,这是它的仁德;清澈而有细密的纹理,这是它的智慧;坚硬而不萎缩,这是它的道义;清廉而不伤人,这是它的品行;色泽鲜明而没有污点,是它的纯洁;受到伤害而不屈挠,是它的刚勇……君子比德于,成为后世文化的核心。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君子无故,不离身”。器要成组佩戴,走路时有韵律地叮咚作响,步幅、速度应与佩相和谐,以表现君子的仪态、气质和风度。由于狮子山楚王陵曾被盗贼扰乱,这件S形龙和哪些器配为一组就成了千古之谜,然而佩戴如此硕大沉重的一组佩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此专家推测,楚王只在出席非常重要的仪式时才会用到龙。

  那么,龙来自何方?是朝廷的赏赐还是楚国本地制作?专家们倾向于后者。一则战国时,楚国器独步天下,很多器即使在现代也难以仿制,而西汉初年的楚国,在地域上与战国时期的楚国有相当部分的重合,制传统仍在;二则徐州汉墓几乎每座都有,举凡汉品种应有尽有,外地难以比肩,在徐州白云山西汉墓中还发现了一批料、边角料和残破器的改制件等,说明楚国当地有器加工作坊。狮子山汉墓中发现了一批造墓时的工具,有些工具的尖头部位为炒钢制品,这是中国 早的炒钢,比欧洲早了1800多年,这样的工具无疑会提高器加工的水平。
关键词:龙形,玉器,的,渊源,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