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 美玉 文化
石晶缘珠宝翡翠批发
当前位置: 翡翠 > 认识珠宝 >

明清时期翡翠的发展 中国翡翠文化久流传

时间:2021-07 编辑:石晶缘点击:


  如今,翡翠的发展是不错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翡翠。其实,翡翠在我们中国已经有很长历史了,明清时期就有不少人对翡翠情有独钟,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翡翠发展,感受感受中国翡翠文化。

  中国翡翠文化久流传

  翡翠之名由来已久,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余(欧阳修家有一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由此可见以“翡翠”指绿色石由来已久,且至迟在北宋时,已被视为珍宝。或许古之“翡翠”与今之“翡翠”系同名异质,故纪晓岚称在其幼时,时人“不以视之”。

  缅甸翡翠的发现,也有不同的说法。英国人伯朗氏认为是13世纪由中国云南驮夫发现的,也有西方人进一步祥述翡翠这名称原意与当时翡翠的发现有关,认为中国驮夫由西南丝绸之路回返途中,在乌龙江拾石以平衡骡身,结果回腾冲时切开发现与中国新疆不同,称之“非翠”石。

  明清时期的翡翠发展

  据张竹邦先生(1995)考证认为,缅甸翡翠发现时间可到五百年前的明朝期间。在元明两代,翡翠产地的当地人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部落时期,不可能把翡翠当作宝物。

  在明朝洪武开边三征麓川后,汉人涌入高黎贡山及以西地区,带来大量文化知识,才使翡翠的发现有了经济和文化基础;在明朝末期,翡翠作为一种工艺品和装饰品,其质量鉴定、加工、价格体系已逐步成熟;而在清朝时期,随着上至帝王百官、下到黎民百姓对翡翠的珍爱,使翡翠成为十分珍贵的石宝物,其贵重程度几乎胜过了流传百世的新疆和田,成为盛世珍宝。

  牛秉铁先生在其《翡翠史话》书中认为,“周朝时有翡翠,汉朝也有翡翠,但直到明朝末年才是鲜见的稀有宝物……”翡翠制品在我国盛行,是清朝的事了,以上说法比较合乎逻辑。

  可以说,在清朝以前我国的石文化主要流传的是白色为美的白文化道德观。但自清朝以来,人们在传承传统的白文化观的同时,以绿色为美的翠时尚文化观也逐渐盛行。绿色作为一种新潮和时尚逐渐被人们认同,佩戴翡翠称为当时帝王百官甚至黎民百姓的追崇,甚至对绿色翡翠的喜好程度可以远远超过了白。一个满绿翡翠手镯价值可以达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这是白远不可及的。

  一、翡翠的性质与白截然不同

  1、翡翠具有明亮的光泽。

  翡翠石种类中少有的显示玻璃光泽的石品种,表面光滑明亮,非常惹人注目。而白为油脂光泽,表面光泽温润,没有翡翠那么明锐和醒目。

  2、翡翠的绿色是生命的体现。

  翡翠吸引人的是它的碧绿的绿色,翡翠的翠绿色主要是由组成翡翠的硬矿物中含有铬元素所引起,绿色鲜艳亮丽,犹若树木发出的嫩芽,生机勃勃,是一种绿色生命的体现,白中也有绿色,称为碧,但主要是由其中所含的铁元素引起,绿色色调深沉,偏灰、偏暗。

  二、传统中华文化的个人崇拜思想推动了翠文化观念的发展

  清朝帝王受萨满文化的影响,对绿色的渴望诱发了对翡翠有着特别喜好。尤其是慈禧太后对翡翠的热爱达到了几近疯狂的程度,在她居住的长春宫里随处可见各种翡翠器用品,饮茶用的是翡翠盖碗儿,用膳用的是翡翠筷,头发上插的是翡翠簪子,手指上戴的是翡翠戒指

  在民间还一直流传着慈禧太后喜爱的一对翡翠西瓜手玩件和一颗翡翠白菜摆件的故事,而翡翠白菜至今还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正由于慈禧等清朝朝廷帝王和达官显贵们对翡翠的珍爱,必然引发全朝上下对翡翠的追求与喜好,迅速推高了翡翠的知名度和珍贵程度,使得翡翠也与白一样,作为石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呈现于世,其珍贵程度甚至高过了白

关键词:明清,时期,翡翠,的,发展,中国,文化,久,流传,
------分隔线----------------------------